查看原文
其他

Asian J Pharm Sci (即时IF 4.94)封面文章:生物3D打印的发展-从打印方法到生物医学应用

AJPS编辑部 AsianJPharmSci 2021-08-11

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生物3D打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构建如皮肤、血管、心脏等诸多组织/器官原型,这不仅为器官替换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,也可作为体外病理模型服务于药物筛选、器官发育及病变等领域。考虑到器官/组织有复杂的结构,种类繁多的生物3D打印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。如何根据应用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生物打印方法?

浙江大学贺永教授领衔的EFL(Engineering for Life)团队一直致力于生物3D打印研究,在近日发表的综述中,该团队系统地回顾了生物3D打印的发展、工艺流程和分类,重点介绍了打印的基本原理和商业化的生物打印设备;对挤出式、液滴式和投影式光固化生物3D打印进行了总结和分类;未来比较会广泛应用的三个生物3D打印技术是投影式光固化、悬浮支撑打印及同轴打印;而设计生物墨水的要点是在可打印性、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三者中找到平衡点。相关工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杂志上(Development of 3D bioprinting: From printing methods t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, 2020;15(5):529-557)。







此综述详细描绘了不同生物打印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,包括在皮肤、骨/软骨、神经、肌肉/肌腱、脂肪、脊髓、血管/血管化、类器官、药物研究/肿瘤模型、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,也总结概述了市场上知名的商业化生物打印设备,还对多材料生物打印和同轴生物打印进行了细致的阐述。

Fig. 1–Four types of cutting potato corresponding to four typical 3D printing processes.

Fig. 2 –A brief history of bioprinting.

全文链接: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jps.2019.11.003

扫描二维码下载全文

参考文献:

Zeming Gu, Jianzhong Fu, Hui Lin, Yong He. Development of 3D bioprinting: From printing methods t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. Asian 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. 2020,15(5):529-557.



贺永

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现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Bio-Design Manufacturing 期刊副主编。从事生物3D打印研究及转化研究工作,主持国家优青、联合基金重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,出版生物3D打印专著1本,专著章节4章,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(其中9件已转化到企业形成产品),H因子32,论文被引3000余次。担任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常务委员、国家医用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委员、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委员,创建EFL品牌(Engineering for Life),致力于医工交叉研究及成果转化。

“亚洲药剂学云论坛”即将开启,第一期计算药剂学,敬请关注

Asian J Pharm Sci (即时IF 4.8)封面文章:吕万良教授团队在基因重组靶向性外泌体的研究进展

Asian J Pharm Sci (即时IF 4.45):2019精选论文Top 10

Asian J Pharm Sci 2020年第5期,全文免费阅读

扫码关注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